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认证常识 » 正文

SA8000国际市场准入的新门槛-股指期货准入门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6-25  浏览次数:47
核心提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是怎样形成并成为企业的守则的?   “企业社会责任”本是工业社会的共生物。企业在商品质量方面对社会的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是怎样形成并成为企业的守则的?   “企业社会责任”本是工业社会的共生物。企业在商品质量方面对社会的种种承诺,包括:企业的广告宣传,应该诚实无欺;企业不应该以垄断价格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企业间在非专利技术(专用技术)、商业秘密等方面要相互尊重等等。这些要求由来已久,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在早期,这些都被视为商业道德范畴的问题。随着工业文明的演进,“企业社会责任”在作用范围和管理力度两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诞生于1987年的IS09000族质量保障体系认证,将商品品质的保障纳入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标准系列;诞生于1996年的IS014000族环境管理质量认证,开始将企业社会责任扩大到了商品的生产过程;诞生于1997年的“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和诞生于1999年的“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更是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扩大到了商品生产过程中对劳工状况的关注。“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形成并被列为企业的守则,应该说是成熟市场经济和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历史的进步。   将商品生产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和劳工权益问题列出标准并由中介机构进行认证,最后落脚到列为国内、国际贸易的附加条件,这不仅是市场经济奉为圭臬的“公平贸易”原则的体现,其社会意义也不可小看。对于这一点,只要想一想恩格斯当年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狠狠抨击的19世纪兰开夏等工业地区的恶劣环境和劳动者的悲惨状况,想一想卓别林当年在幽默片《城市之光》中对流水生产线的深刻讽刺,就不难看出其进步意义而给予认同了。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是如何进入国际贸易领域的?其正面意义是什么?其可能的负面作用又是什么?  始于发达国家企业界的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原本是发达国家一些大企业迫于社会舆论、同行压力的自律守则,从一开始,就兼有“人权”和“公平贸易”两方面的诉求因素。如果某个工业企业使用廉价童工,或是不执行同行业约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是违反每天工作时间、每周工作时间的社会约定,它的生产、运营成本自然会比较低,从而形成对别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在“人权”和“公平贸易”两方面的问责之下,不多几年,“企业社会责任”就成了发达国家企业界类似行业公约的东西;继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很快又纳入了一些跨国公司在海外选择供货商的条件。   由于“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概念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大企业界,如今又应用在发达国家大企业的跨国采购业务中,因而在发展中国家的有关企业界,很容易把它和“新贸易壁垒”联系起来,被认为是发达国家抑制发展中国家商品出口的一个新招术。而客观事实却是,这项迄今尚为民间机构主导的规范,确实是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若干大企业在社会舆论压力下制订的自律守则;在上升为企业界共识后,才随着一些大企业的跨国采购活动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当然,不排除发达国家某些产业部门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将它用来抑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出口,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但这仅是一种分析,还没有明显的佐证。SA8000社会责任标准提出的9个方面的准则,应该说在相当程度上是基于当代社会普遍关注劳工权利、社会和谐等方面的考虑。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招贤纳士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粤ICP备1002289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