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推广
排名推广
发布信息
发布信息
会员中心
会员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认证常识 » 正文

企业社会责任“逼”出来还是“教”出来-企业社会责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6-26  浏览次数:18
核心提示:(新闻周报2006年4月11日报道)胡星斗:社会问题学家杨  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助理姜万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助

(新闻周报2006年4月11日报道)胡星斗:社会问题学家杨  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助理姜万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李  兴:本报记者“企业公民”的社会角色缺失  记者:去年以来,从吉林石化双苯车间爆炸污染松花江到广东北江韶关段水污染,再到中石油重庆市开县天然气渗漏事故,这一系列让人难以忘怀的重大事故,让人们不得不重提SA8000/List_21.html">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与此同时,慈善榜上,多数企业的表现总是差强人意,您如何看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  胡星斗:中国的企业过去不太重视自己的社会责任,把自己定位于纯粹的“经济人”,只顾企业挣钱,不顾社会利益,结果酿成了严重的事故,造成了水体污染、环境破坏、群众受害、职工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等等情况。企业的形象给败坏了,企业、老板与社会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对立局面,见利忘义的垄断的国企、不讲道德的私企老板为人们所痛恨。所以,我们该反省企业的行为了,企业应当从纯粹的“经济人”角色转变为“经济人+社会人”的角色,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杨斌:作为一个危机高风险行业,石化行业本身就易出现这些事故,这一点在管理成熟的欧洲国家,如英国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安全生产问题,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了。从一般意义上讲,中国大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相比,处于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意识相差较远,还处在认知学习的阶段,SA8000/List_21.html">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一种模式还未做到。这些年随着媒体宣传尺度的放宽,网络等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使一些企业违反社会责任的事件被大量曝光,而这在过去是做不到的。这些报道可能会令人对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到失望,公众对中国企业家还远未达到满意的程度,但应该说,与十年前相比,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是在退步而是在进步,但是这个进步与百姓、媒体的期望值还有差距。  姜万军:目前,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的确还很淡薄。正是由于意识淡薄,才问题不断。所以在主流媒体上,经常看到“重大矿难”、“饮用水污染”、 “假冒伪劣”、“毒奶粉”、 “苏丹红”、 “工资拖欠”等等触目惊心的字眼。从社会经济大背景看,这种现象有一定的必然性。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时期。因为,这一阶段市场机制还不成熟。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另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利益主体,人们追求利益的愿望也被激发出来。因而,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大量出现,市场产生的各种弊端,诸如“权钱交易”、“见利忘义”、“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贫富悬殊”等社会失范开始显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提出要把构建和谐社会放在重要位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倡导和落实SA8000/List_21.html">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是平衡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招贤纳士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粤ICP备10022894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