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SA8000向ISO26000的飞跃 前一段时间,国内主要关注SA8000,误以为SA8000就是SA8000/List_21.html">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代名词。其实,国际上各种企业SA8000/List_21.html">社会责任标准层出不穷,总共超过400多个(含企业生产守则)。 自2003年ISO开始着手制订社会责任方面的标准以来,关于ISO是否应该制订SA8000/List_21.html">社会责任标准及应该制订什么样的标准一直存在不同看法。2004年6月ISO在瑞典召开会议研究关于SA8000/List_21.html">社会责任标准问题,决定制订一个适用于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指导性文件(标准),编号为ISO26000,2008年正式出台。此后一段时间,关于标准的性质及作用问题,仍是各方讨论的焦点。比如标准的写法看似简单,却成为争论最激烈的焦点之一,主要原因为如写成管理体系类标准,则标准出台后,很可能被其他组织或机构用于认证。ISO虽决定该标准不适用于认证,但一些ISO官员也承认,别的组织用该标准去认证也无法限制。一些非政府组织及部分利益集团,坚持该标准应按照管理体系的标准来编制,实际是要为将来开展认证埋下伏笔,而企业界、部分国家政府和多数发展中国家专家则坚持该标准不应是管理体系类的标准。 在2005年9月的曼谷会议上,ISO再次明确:ISO26000是不用于第三方认证、不用于商业合同目的、非管理体系的、适用于所有社会组织的指导性文件(导则)。但是,从近期看,ISO26000还不可能代替SA8000和其他SA8000/List_21.html">社会责任标准,今后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百家争鸣”的格局。 二、争论和妥协贯穿此次会议始终 由于制订非管理体系标准在ISO还是第一次,究竟应该如何组织相关的标准制订活动,ISO也抱着“摸石头过河”的态度。ISO官员在会议期间就表示,究竟标准将会是什么样子,还要看会议讨论情况才能确定。而社会责任的性质决定了这个标准的制订过程也将是各方利益冲突和平衡的过程。事实上,自第一次工作组会议始,几乎在所有问题上,各方观点都有相当大的分歧,几个主要文件的形成,都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甚至会议举办城市的选择也是有关方面争执和妥协的结果。 关于ISO26000的框架的讨论。这次会议的焦点和中心任务是讨论制订ISO26000的框架。秘书处提供的标准框架讨论稿,将标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对所有组织的通用指南,包含7章;第二部分为对特定类型组织的分类指南,包含6章,分别对照政府、非政府、企业(含商业和工业)、消费者、劳工及其他。会议对1200条意见进行了讨论,争论非常激烈,直到会议结束前一天下午工作组才基本形成了向大会提交的“标准框架”。“框架”改变了原讨论稿两部分的结构,将标准分为10个章节,从框架的具体内容指向看,反复强调和突出了对所有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要求。